脱贫档案

龙岩:整村搬迁 走出脱贫致富路

2015年农历十月二十八,上杭县蛟洋镇桃源新村的群众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他们搬迁新居的场景。2005年的这一天,桃源新村动工建设,全村人将从20多公里外的旧村搬迁到离集镇只有800米的新村。桃源村实施整村搬迁后,村民通过转移就业,彻底摆脱贫困。

[ 易地搬迁扶贫 ]
档案详情

搬迁十年访上杭县蛟洋镇桃源新村:转移就业,路越走越宽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喧天,从长汀请来戏班演出,杀鸡宰鸭招待客人……以上这一幕是上杭县蛟洋镇桃源新村的群众在2015年庆祝他们搬迁新居的场景。

这个只属于桃源新村的节日,是从10多年前的农历十月二十八开始的。村民们永远不会忘记,2005年的这一天,桃源新村动工建设,全村人将从20多公里外的旧村搬迁到离集镇只有800米的新村。

整村搬迁,拔掉“穷根”

“到了,这就是旧桃源村。”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村民邱瑞河的小面包车停在村口的黄泥路上。看着半山腰上几座破旧的木房,依稀可以想见当年桃源村的贫困。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娶媳妇难、接受信息难,这“六大难”让村子与村名本身的诗意毫无瓜葛。

村支书邱庆镛永生难忘发生在旧村的那场悲剧:10多年前,村里5个小孩因误食沾有老鼠药的地瓜丝中毒,村里没有卫生所,他背起其中一个孩子沿山路狂奔到8公里外的庙前卫生院去治疗,孩子救活了。然而,其他人跑得慢,最终有两个孩子离开人世……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不通是造成桃源贫困的主要原因。然而,拓宽硬化通往村子的道路需要近400万元。而根据当时测算,如果实施整村搬迁,用于新村“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比拓宽硬化原通村道路的费用还少,搬迁到集镇周边还能利用蛟洋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解决就近就业问题。

为此,桃源村在挂钩扶贫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4年起,开始整体搬迁,全村75户279人整体搬迁到距蛟洋集镇中心800米的319国道旁。

为了顺利搬迁,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专门派干部驻桃源村任第一书记。该村搬迁工程捆绑各方资金260多万元,集中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每户按80平方米占地面积统一规划建设新房。三年后,村民陆续在新村建起新房,一个交通便利、规划整齐、设施完善、卫生整洁的新村落成。

如今,桃源从搬迁前的279人增加到了359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400元增加到近1万元;搬迁前,村里没有一名大学生,如今走出16名大学生……

转移就业,路越走越宽

远离了土地,如何解决村民的生活出路?当地协调蛟洋工业园区,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他们进入工业园区及附近企业就业。据村主任邱祥茂介绍,目前,该村有50多人到紫金铜业、瓮福紫金、泰山石膏等大型企业就业。

此外,当地部分村民还在家中自主创业。邱瑞河与妻子在家开了一家小商店,还承包竹凉席加工。据他介绍,村里有多家竹凉席加工厂,很好地解决了村里老人、妇女等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村民杨荣贵则利用自家房子开起小旅馆和肉类加工店,还买了辆龙马车给别人运货,每年收入有5万余元。

而更多年轻人则在搬迁后走向城市。在桃源村,我们恰遇开着宝马车回来的杨水梅。这个2009年大学毕业的小伙子如今已在bet36体育备用网址: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谈起搬迁前后的感受,桃源人说得最多的还是搬迁给他们带来的观念之变。原来守着一亩三分地,安于现状;搬迁时还担心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不知怎么在新村安居乐业。没想到搬出大山后,眼界开阔了,致富机会更多了。

用活资源,增加“生态红利”

离开了世代固守的村庄,原有的田地和山林怎么办?桃源村充分利用搬迁后空出的建设用地以及丰富的竹林资源,进行畜牧养殖和发展林下经济。

桃源村首先把原有的1000多亩集体山林承包给有管理能力的人,每年可为村里增加3万多元租金收入。通过承包管理,竹林逐渐茂密,效益比以前大大提高。

邱庆镛说,村里还有700多亩分到户的良田、农地,准备收归村委会统一管理,整体承包给投资商。以后有了租金,村里可利用这笔钱在新村附近租一块土地,解决村民“菜篮子”问题。

此外,村里还利用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挂钩扶贫的优势,组织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和承包人到福州、宁德、三明等地参加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参观竹子科技园,学习种养技术。

邱永城、张福兰夫妇在桃源新村安家,在旧村发展养殖业,从养殖30多头黄牛发展到70多头,还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养蜂、养鸡鸭。

“桃源村实施整村搬迁,通过转移就业,彻底摆脱贫困,其脱贫成功经验,是我们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写照。”蛟洋镇党委书记吕丁武说。

【来源:《福建日报》2015年12月,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林斯乾 池威】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