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援藏网 > 新闻聚焦 > 正文

让藏东儿女过上好日子

2020-12-17 11:21:01?作者:?来源:昌都发布  责任编辑:郭晓楷   我来说两句

昌都是西藏自治区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成本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占全区的28.9%,贫困发生率高达24.9%。

在此背景下,昌都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贯彻落实bet36体育投注:总书记bet36体育投注: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执行中央、自治区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6年至今,全市累计减贫3.84万户19.46万人,贫困村退出1127个,去年底如期实现11县(区)脱贫摘帽,在全区历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产业扶贫促增收

8月8日,八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点火投产,成为八宿县乃至昌都市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项目。

项目总投资12.7亿元,于去年4月动工建设,是海螺集团在西藏自治区投入的首个政企合资项目,也是目前八宿县规模最大、效益最明显的招商项目。

据预计,项目每年可实现销售额6亿元、利税1亿元,可通过直接解决就业或下游产业链的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昌都市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正确处理脱贫与致富、脱贫与脱困、近期与远期、大产业与小产业的关系,确立“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确定“五个一”(立足一个观念转变、依托一类资源禀赋、打造一批优势品牌、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健全一套保障机制)产业发展原则,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开工“十三五”规划内产业扶贫项目843个、完成投资75.77亿元,开工深度贫困地区项目77个、完成投资5.41亿元,人均增收3000元,累计实现8.12万人脱贫;引进“334”产业扶贫投资模式(企业先期投入30%、政府再跟进投资30%、金融贷款40%)企业31家,落地资金5.45亿元,带动群众2725户,实现户均增收2500元。

同时,昌都市还建立健全到户产业、企业带动农户、股份分红、资产收益、合作社、委托饲养、工资性收益等七种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完成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项目729个,实现分红6639.7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6万人。

易地搬迁挪穷窝

39岁的尼玛拉姆不仅搬进了新家,还找到了新工作。

她与丈夫育有7名子女,原住在贡觉县相皮乡洛巴村一个偏远自然村,2018年11月搬进贡觉县精准扶贫易地搬迁1号安置点近130平方米套房。

“以前,住的是人畜混居的土房,小孩在乡小学读书,周末才骑摩托车接他们回家,来回要2小时。”尼玛拉姆说,“现在,房子宽敞舒适,小区安全卫生,小孩也迁到县小学就读,步行只要10分钟。”

去年6月起,该县扶贫办陆续委托环宇物业代为管理1号安置点等全县15个住房项目。去年7月、今年4月,在县人社局的支持下,环宇物业分两批次对158名1号安置点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并择优录用66人。其中,32人担任秩序管理员,月工资2500元;34人担任环境维护员,月工资2000元,尼玛拉姆就是其中之一。

在老家时,她和丈夫种些青稞,主要靠低保金、生态岗位收入等维持生计;如今,有了稳定的工资,她再也不用向亲戚借钱了。

这只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之一。

2016年以来,全市共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涉及建档立卡人口9.9万人,目前已全部完工并全部实现入住。

我市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等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实行安置点与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同步规划实施,注重以岗定搬、以业定迁,持续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力度,扎实做好搬迁群众户口迁移、上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接续服务工作,确保建档立卡户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志智双扶稳就业

丁青县丁青镇仲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把“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入户宣讲,逐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仲佰村变化最大的村民,要数王贵友。

“以前啥事也不做,只喜欢喝酒。”王贵友说,加上妻子体弱多病,儿子上学,家里经济很困难。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时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次仁旺堆了解情况后,多次到王贵友家讲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引导他靠双手致富。

在次仁旺堆的帮助下,王贵友改掉了酗酒和懒惰的毛病,2018年在村砂石厂找到工作,月收入3000元。他的妻子达措也通过村妇女手工班掌握了编织技艺,年均增收1万余元。

今年5月,王贵友又到砖厂搬砖,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国家帮扶着自己,自己也要努力,才能把生活过好。”他说。

我市坚持“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不断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同时,不断推进转移就业脱贫,创新“1+N”军旅式培训模式(“1”即把军旅式培训贯穿各项技能培训始终,“N”即订单式、定向式、企业代包、基地协会、干群联动、“互联网+”等各种培训方式相结合),让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并对全市建档立卡户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台账管理,促使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建档立卡群众4.61万人,2.92万人通过稳定就业摆脱了贫困。

医疗教育有保障

去年,昌都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整合了原人社局基本医疗保险、原民政局医疗救助、原卫生局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职能。

整合后,昌都市将原新农合大病保险的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统一提高至6万元;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对符合大病保险赔付规定的医疗费用,按保险合同进行赔付,年度最高赔付限额为 14万元。

同时,住院报销比例提高,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在50%-95%之间;将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定点管理范围,参保人可在全市自主选择就医医院,不再需要办理转诊。

昌都市大力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围绕“三不出、两下降、一提升”目标,“十三五”期间投入24.69亿元实施市创三甲、县创二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居)卫生室提质改造工程。

据统计,五年来,昌都市累计报销基本医疗、赔付大病保险、兑现医疗救助等资金47731万元,基本阻断了因病致贫。同时,设立市县两级建档立卡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机制,组建48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档立卡人口慢性病签约服务率达100%,全市因病致贫的1.66万人中已治愈4292人,经救治转入慢病管理的达11550人,建档立卡群众基本告别了看病贵、看病难。

此外,昌都市还大力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学生信息采集建档工作,严格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和建档立卡(含农村低保)贫困家庭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健全完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救助政策体系,确保了建档立卡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昌都发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