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创先争优在福建> 党员风采 > 正文
菌草之梦——记菌草技术发明人与推广者、优秀共产党员林占熺
www.fjsen.com?2011-06-30 17:41? 黄世宏?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二)奇骏奋蹄草上飞

虫声唧唧,晚风习习。几颗星星泛着苍白的光,疲倦地眨着眼。这是1986年的一个深夜,已经十分疲惫的林占熺正收拾试验仪器,准备回家。这时菌种瓶的瓶壁上的一个物体让他突然眼睛一亮:他急忙站起来再仔细靠前一瞧,没错,是用芒萁培养基的菌瓶长出的一朵香菇。

“奇迹出现了!”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长出来了。林占熺坐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热泪止不住地从脸颊滚落下来。此时,他真想站起来对着夜空大喊一声:野草栽培食用菌新技术诞生了!

菌草业的一扇全新的大门被开启了。

喜极而泣。

这阵子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全部涌上林占的心头。

自从1983年那次长汀之行回来后,林占熺义无反顾,一头扎进野草育菌的“梦幻王国”。

可是,让野草变山珍的梦想刚启幕,就面临“五无”的窘境:无现成的经验借鉴;无“正式研发单位”可申请立项;无可供研发的实验室;无研发资金与设备;没有能确保的研发时间。

有人挖苦、讽刺林占熺的野草育菇、变废为宝的想法是“奇思异想”、“别出心裁”。

这些话,如果不用喝完酸奶后的口气说,那倒也是。确实,找遍当时已有的文字记载,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的人工栽培都离不开木头。无论自然生还是人工种,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都长在木头上,富含木质素的阔叶树及其椴木才能用作香菇等食用菌的生产原料,所以常用于栽培香菇的阔叶树又被称为“香菇树”。世界菌业强国日本也把食用菌称为“森林之子”。

熊掌与鱼,美味不兼,二者只能取其一。

林占熺偏要两全齐美。

他想:“正因为没有人做过,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才更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去探索、开拓、去冲锋陷阵。”

“草创”,不知有多少艰难。

为了获得科研经费,林占熺上递了“野草栽培食用菌”立项报告,但因尚不是正式科研单位,报告未能获得通过被退回来了。“没关系,有为就能有位,只要能尽快拿出成果,有关部门肯定会鼎力支持的。”林占熺默默地安慰自己,给自己鼓气。

为了解决研发实验室问题,林占熺背着家人,以私人的名义向学院总场工程队借了五万元资金,分秒必争地盖起了3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位好友得知后,担心地说:“你疯了吗?你的月工资才五十多元,加上爱人的工资,全家月收入也才百把元。万一实验搞砸了,这笔等于一家月收入500倍的债务,你拿什么去还?”家里人后来知道了,也无法理解,都反对他这一冒险的做法,甚至连上小学的小女儿也嘟着嘴说:“爸爸,你欠了这么多钱,将来我们怎么替你还?”但林占熺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他急啊!他盼着早一天有实验室投入使用。

为了解决缺乏的试验设备,林占熺因陋就简。他扛来了饲料粉碎机作为替代品,将选中的野草粉碎作为培养基;从废弃的自行车上取下十几根钢线,按尺寸磨光后,作为接种针;向学校其他试验室借来了20支的玻璃试管,用于培育菌种……

如今,螃蟹都吃到阿拉斯加蟹王了,有谁能想象到第一个吃蟹的人要有何等的勇气。

当时,林占熺的“仕”还没下彻底,肩上还挑着学院生产处副处长、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等行政担子。每天上班时间仍有大量的行政和党务工作等着他处理,根本没有太多时间从事“草”的科研。特别是学校还给他一个硬任务:一定要解决好学校征地招工的几百个工人问题,安排好他们的就业与生活,决不能“后院起火”,引起学校、社会的不稳定。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不仅白天常有人围着林占熺要求解决问题,而且有时晚上还找上林占熺的家门。有一天晚上,十几个人突然冲到林占熺家闹事,其中一人还扬言:“再不解决问题,就把你从楼上扔下去!”但在林占熺看来,时间像海绵,就靠人去挤。他把实验、研发的时间,锁定在每天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至子夜时分,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至上午8点上班前,以及各个双休日、节假日上。他起早贪黑地做着试验,把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挤”出来了,科技创新的艰难之路上匍匐前行。人们看到他黝黑的脸庞日益瘦削、两眼经常通红,心疼地劝他:“占熺,你可不要玩命啊!”林占熺却微笑着回答:“要想在科学实验方面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仅靠正常的上班时间是不够的,不把‘业余’时间好好‘挤’出来,就别想有所突破了!”林占熺是在玩命。

“草,百卉也”。林林总总,不计其数。哪种草能代木?

林占熺首先要突破的是选择“以草代木”的理想草种。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屏幕上重演。

地球上草本植物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三万多种。林占熺在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草本植物都适合作为食(药)用菌培养基。有些草本植物不适宜食药用菌菌丝体生长的要求,有的虽然菌丝体和子实体能正常生长,但产量偏低或质量欠佳;有的所耗的成本较高。经过一番综合的观察、论证与筛选,林占熺最终确定:把野草“芒萁”作为“以草代木”的首选和突破口。因为这一野草质地与阔叶树接近,木质素含量较多;而且三年困难时期,它曾被作为粮食的代用品,他和他的同学曾吃过用芒萁和面粉混合做的饼干,可见有一定的营养成份,对人的身体没有大碍;加上“芒萁”在我国分布广,仅长江以南就有4亿亩。林占熺在学校南区山上砍了芒萁,又与助手们从福州郊区琅歧买了两车芒萁,把它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植入世界菇类产量居第二位的香菇菌种,“野草变菇”的实验正式开始了。

香菇菌株有上百个,有高温型的,有中温型的,也有低温型的,因都是不会讲话的菌物,开头只能用“拉郞配”的办法,从中找出“情投意合”、愿意“终身相随”的一对。

不知度过多少寂寞、冷清与难眠的夜晚;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艰辛。一年又一年,送走寒冬,迎来初春,走进盛夏,等来金秋,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过去了,仍找不到适合在芒萁培养基种植的香菇的方法,芒萁变成香菇的奇迹仍没出现。

林占熺没有绝望,没有放弃。面对枯燥的实验数据,他坚持比对分析,悉心调配菌料,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他的实验。他坚信:“事情再难,思路目标正确就不难。”“成功往往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奇迹真的出现了!1986年的那个深夜,瓶壁上长出了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证实了“以草代木” 栽培食用菌的设想是科学可行的。

奇迹,给林占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信心。

林占熺乘胜追击。真正的科学就在于可经受反复试验的考验。

他改用塑料薄膜袋来栽培香菇,先做80筒,将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分别装在里面,同样都长出了香菇,全都成功了。随后,他依葫芦画瓢,拿到仙游的农户家示范生产,同样获得成功。回来后,林占熺仍不满足,感到只有上千筒的试验还不能算圆满的成功,要通过建立更多示范点,扩大试验的规模,等都做成了,才更具有说服力。一不做二不休,林占熺又以食用菌场的名义,向学校生产处借了一万多元资金,开展新一轮的试验。新的一轮试验又成功了。与此同时,林占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利用三级筛选法,经过反复试验,用野草配成76个不同的食用菌培养基配方,成功栽培出香菇、毛木耳、黑木耳、盾形木耳等十多种食用菌,并筛选出适合芒萁、五节芒等野生菌草的菌株40

更让林占熺兴奋不已的,是一份份检测报告传出的喜讯:检测报告证明,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的粗蛋白质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均比传统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高,一般可高3-6倍。这些野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麸皮、米糠来栽培食用菌和药用菌。用野草栽培的食用菌,不仅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含量较高,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

检测报告还证明:菌草栽培食用菌新技术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草资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转化率。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把草转化为食品,效益最高的是牛奶,而实验证明,菌草转化为食用菌的效益是转化为牛奶的1.3倍。如果人工种草,一亩可产鲜草20-25吨、干草5吨。5吨干草又可转化为5吨香菇或2.5吨木耳,其收益将远远超过其他种植业。

“有情人终成眷属。”林占熺把“食用菌”与他精选出来的“草”结成伉俪,百年好合。

1987425,春光明媚,柳绿花红。福建农学院组织专家,对芒萁、类芦、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香菇等食用菌的研究进行鉴定。鉴定的结论出来了:“成果为国内外首创,在其同等条件下产量较木屑栽培高,质量好,经济效益显著,”“开辟了一条不受林木资源制约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新路,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第二天,《福建日报》在头版“八闽快讯”上,刊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野草可以种植食用菌。”

鉴定通过才仅一周,与时间赛跑的林占熺,就于51日在福建农学院办起了首期野草栽培食用菌培训班。他真恨不得尽快将这一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兄弟,早点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来自连城、连江、宁德、罗源、顺昌、泰宁、建宁、上杭、南靖、拓荣等十多个县的菇农,满怀兴奋与期盼赶来学习,成为第一批菌草技术的引进者和示范者。

19883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王兆国看了省政府主办的《经济动态》上刊登的宁德县引进“以草代木”技术栽培香菇的材料后,专门出批示:“对宁德县以草代木发展香菇生产的科学方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积极推广。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大力发展草种香菇,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久,“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正式被福建省科委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

香菇等食用菌是木腐菌的传统理论被否定了,木、草、菌的学科界限被突破了。

菌草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迈进科技的殿堂。

林占熺骑上飞驰的骏马,扬鞭奋蹄“草上飞”。?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