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bet36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男孩教育”有没有必要

2015-09-30 07:30:32?张枫逸 张松超?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背景新闻:9月28日,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10周年校庆,特别举办男孩教育论坛,希望培养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针对男孩在初中阶段身心发育和行为习惯的特点,学校将研究并初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男孩教育”模式,计划开发系列男孩课程和活动帮助男生成长与发展。(9月29日《现代快报》)

重在打破“重教轻育”

导致“男孩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在于,应试教育下“重教书、轻育人”的畸形理念,大大抑制了男孩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健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是男孩产生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当前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升学压力下,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经常要给文化课让路,有的甚至干脆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更别提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再加上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务活大包大揽,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男孩运动量和动手机会严重不足。羸弱、腼腆、走路弯着腰、说话声音小成为许多男孩的集体画像,既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缺乏自理自立能力,丝毫看不到男孩应该具备的阳刚气质。

作为一道世界级难题,“男孩危机”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男孩实践和运动的机会,着重培养男孩阅读习惯,实行男女分教,以及提高男教师比例等,取得了不错效果,英国大学中男生比例在五年间从41%上升到46%。美国教育专家则在研究更符合不同性别孩子发育特点的学习新方法,让男孩们可以通过数松果来学习数学,可以在池塘附近边闲逛边学习生物。

开发“男孩教育”课程,标志着一些学校已经注意到男孩危机,并开始着手解决,令人欣慰。不过,“男孩教育”不能成为孤立的“盆景”,必须铲除应试教育的土壤,彻底打破“重教书、轻育人”的怪圈。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学会尊重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积极探索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教育模式,让男女生的特点与优势都得到展现和认可。

□ 张枫逸(河南 公务员)

更需改变的是社会审美观

不得不承认,现今缺乏阳刚气的男孩越来越多,很多专家都将其称作“男孩危机”。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成是一种问题。他们或许会问:女强人都被社会所接受了,为何男孩子缺乏阳刚气就是不正常呢?对于后者的声音,也需要我们去倾听。

对男孩缺乏阳刚气的包容,不只是因为近些年来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权意识的觉醒,更应该看到,这种包容更是当下某部分群体审美的最直接体现。这也就意味着,bet36体育投注:男孩缺乏阳刚气的认知,更需要将其放置于时代的审美体系中去打量,年轻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群体,他们的审美文化不能忽视。

男孩缺乏阳刚气这一社会现象,并非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它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比如日本,当初的武士道精神简直就是一种极致的阳刚,但在“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男孩子越来越注重梳妆打扮,也变得更加清秀,而中性化审美则更受年轻人欢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并不具有固定性,尤其是风靡于年轻人当中的流行文化更是如此。在此逻辑之下,对于男孩缺乏阳刚气的现象,亦需要将其放置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来审视。

在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基于生理性别的合理性,即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使得人们在某些领域将女性分离出来,也就强化了对阳刚和力量的审美认可。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大规模地取代了劳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男女的生理差异对区别生产领域的作用变弱,如此一来,阳刚和力量也必然会在审美元素中被边缘化。且随着自由、个性和多元化等价值观的盛行,这种审美文化在年轻人中间,还大有扩大化的趋向。

将男孩缺乏阳刚气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更注重现实问题的纠偏。而社会变迁所改变的审美文化,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裂痕。因此,到底是要改变男孩,还是改变社会审美认知,确实需要反思。

□ 张松超(武汉 学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bet36体育投注: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