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bet36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心理测试禁令更好保护权益

2015-08-13 09:17:06?侯坤?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通过心理测试给学生贴上心理标签,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对学生心理及人格发育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巨大、深远。

首先,学生人格思想并未完全成熟,一旦被贴上某种类型的心理标签,很可能因为无法全面理解标签的含义,致使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生活和心理因此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在某项心理测试中,一名学生被认定为情商不高,贴上了“低情商”的心理标签,该名学生受此影响,或者会产生自卑心理,自以为情商低而沉沦萎靡,或者会产生抗拒心理,为了对“低情商”的心理标签进行反驳,过度急切地在行为处事中体现自身情商高,但结果通常适得其反。可见,草率地给学生贴上心理标签,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从而左右学生的心理发育进程。

长此以往,学生因为被贴上心理标签,心理成长受到这种标签制约,形成了与标签极端相似或极端对立的“标签型人格”,这样的结果无疑与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的初衷相违背,客观上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伤害。

其次,当前许多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及过程并不科学严谨,其结果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如此草率得出心理论断,对于学生的心理伤害往往更大。换言之,心理测试理应在正规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简单的心理测试,给学生人格心理下一个片面的标签化定义,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伪科学行为。而且,心理学本身纷繁复杂,其发展和研究尚未完全成熟,人与人的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理论实施效果不能一概而论。当我们在应用这样的学科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就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更要在下结论、贴标签时慎之又慎。

当然,反对心理测试为学生贴上心理标签,并不能等于反对心理辅导。在当前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背景下,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纾解学生心理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严格保护学生隐私外,还应注意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方法,避免轻率地对学生的人格心理下定论,尤其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各类心理标签。

总之,出于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尊重与保护目的,教育部禁止强迫学生做心理测试,笔者以为此举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心理人格被标签化,更好保护广大青少年合法权益,彰显对青少年隐私权的尊重。如此,学生的心理状态才是最真实自然的,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长道路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bet36体育投注: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