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bet36体育备用网址:|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感动吉林”女大学生缘何出走

2015-08-11 08:02:49?王传涛?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6岁起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资助80名学生,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的王昱人4年前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在即将毕业之际,她因被指欠学费,评优受挫而负气出走,欲吃安眠药自杀,后由其弟弟劝说放弃了自杀念头。王昱人的这段灰暗经历,几乎让所有围观者都心绪难平,这一切到底为何?当真是校方冷漠决绝,抑或是主人公敏感脆弱?普遍存在的高校奖学金评选,又该怎样做到更为公平合理?

“评奖受挫”源于眼中只有官方标准

王传涛

王昱人因“评奖受挫”出走一事,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暴露了她在大学里过于功利的求学心态。不可否认,自幼就拾荒扛起家庭重担的王昱人,度过了非常不幸的童年,按照中国孝道的标准让自己的童年变得伟大而坚强,她的故事确实打动了许多人。她在大学里认真苦学、年年拿第一的表现也足以称得上异常优秀,但因只得二等奖、未得一等奖就死去活来的她,却不能感动更多的人。

人生从来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拿奖而存在。王昱人进入大学之后,严格按照大学里的标准去打算感动一个新世界和一个新环境,这本身没有错,可是,对于奖励她却缺少了一份坦然与淡然。需要明确的是,大学里还有其他多套评价系统,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也从来不缺少不公——在大学里每年成绩都拿全年级第一,拿不到一等奖学金,也是常有的事。

王昱人的遭遇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不同个体身上。许多大学生从一进入到大学校门,就开始严格按照大学里的种种规则去努力,在体制性认可的语境里逐渐失去了自我认知和独立判断,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大学以及整个教育体制就会给自己一个交代,就会有评奖、有荣誉还有奖学金。然而,真正的命题是,大学里设立的一些评奖评优规则是不是本身就是有问题,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存在与学习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也不仅仅是拿一些奖项或奖学金。当然,拿了自然可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成为家长们口中所讲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大学的方向与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仅仅为了一个标准而存活,其人生是狭隘的,不仅仅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且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最终会迷失掉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拉曾讲,“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对于王昱人而讲,她在自己人生阅历中的所有付出都非常具有正能量,需要得到整个社会尤其是校方的肯定,但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方向上,她却并没有完全变成自己的主人。

奖学金恩仇录让人心酸的故事

然玉

王昱人的失意与气愤,其实颇有代表性。现实情况是,大学校园里的奖学金之争,年年轮番上演,每每都会有人质疑其结果不公。要知道,奖学金评选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更与日后的求职就业关系密切。有鉴于此,不少学生对此尤为重视,甚至会不惜撕破脸面,无所不用其极……置身于此般残酷竞争的环境下,王昱人当然会被人抓住把柄、大肆刁难。再者说,当时确欠学费的她,按照相关规定,似乎的确“不符合”评选条件。

针对此事,校方曾给出回应,表示“评优过程与学费无关”;而王昱人则坚称,“那时的听证会说了,欠学费没有资格评优。”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都可以理解:王昱人当时所参加的评选听证会,乃是辅导员牵头的,参加的同学也都与其存在利害关系,他们当然会去简单套用规定,以此否决王昱人的评奖资格。但是,校方事后复盘此事,从规则本义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当然会宣称“评优与学费无关”。

所谓的奖学金评选规则,留有太多弹性化解释的空间。基于不同的目的,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阐述。除此以外,其为人诟病的另一点在于,各高校的评奖规则,预设了太多、太杂的“加分事项”,以至于形成“考得好没用,会来事加分才有用”的尴尬局面。这一设计,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可是现实来看,却助涨了学生不务学业、四处“刷分”之风气——这样一种人为复杂化的,且充斥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评优体系,自然容易滋生纠纷。

王昱人的故事中,最让人痛心的部分,便在于同学们为了评奖,而对其大肆攻击、处处刁难的场景。此般做派,毫无同窗之谊可言,甚至没有起码的同情悲悯之心……一场奖学金评选,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居然令同学们反目成仇,这荒诞的一幕,着实令人心酸。而事实上,大学本不该如此,奖学金的初衷也绝不在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bet36体育投注: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