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迷信祭祀品为何禁而不绝?
www.fjnet.cn?2008-04-02? ?来源:西岸时评    我来说两句
  今年的清明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公众假期,连日来,网上一片破旧俗立新风的评论,意在引导人们改变厚葬薄养乃至奢侈祭祀的旧习。其中,有不少好的点子,比如:广州市民政局发出倡议,用鲜花水果替代元宝蜡烛,保护环境,不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殡葬。以引导群众去除陋习,树立绿色殡葬和文明拜祭新风。还有人倡议,在网上过清明,在网上祭祀。

  这都是极好的占子,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有好处。最起码,即表达了祭祀的宗旨,了却了人们的心愿,又经济实惠。然而,倡导与落实毕竟还有段距离,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使祭祀新风成为主流,恐怕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同样在广州,还有另一番景象。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部分殡葬用品商店,发现纸扎的殡葬用品真是无奇不有,“要什么有什么”。有液晶显示屏的电脑,有印着“冥府电信”字样的“手机”,有“冥币”、“麻将”、“金条”,甚至连“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也一应俱全。 甚至连“伟哥”、“小蜜”、避孕套之流也都粉墨登场。

  这叫什么事呢?一方面倡导文明新负,一方面大造比迷信还迷信的祭祀用品,似乎越来变味,搞得清明节都不知道如何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了。由此,我要想,这些年来,各地精神文明建设都没落伍,都在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倡导新风活动,可为什么越倡导越复古,越活动越迷信?想来想去,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封建迷信旧俗根深蒂固,一时扭转不了乾坤。毕竟,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用现在的话说,封建社会制度中以迷信来愚弄百姓成了当时的潜规则,装神弄鬼在民间很盛行,以至于把这习俗搬到了丧葬和祭祀之中。实在说,这种封建迷信东西,老百姓也是半信半疑,信吧,总觉得与阳间不是一回事,不好理解;不信吧,多数人都这样办,也不能破坏规矩,免得冲着鬼神找麻烦。

  二是教育活动空洞说教,甚至走极端让人不好接受。移风易俗的道理,没有人不理解,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人向往积极向上的风俗。而这种正风的形成,很大程度需要通过教育来逐渐转变人们的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因为不能充分体现民意,结果事与愿违,推行不下去。比如:在文革期间,平民百姓办丧事,不准披麻戴孝,不准烧纸摔丧盆等等。一时间,期望老百姓完全转变丧葬的旧俗。实在说,这也违背客观规律。当时讲的是破四旧,立四新,在四新没有被群众接受的情况下,想强推肯定要违背民意,虽然这民意是守旧的民意,但要改变它还需要讲究教育方法。毛泽东倡导破四旧立四新,他老人家每回故乡,都不忘祭奠父母和亲人,其形式也有传统的。伟人都如此,百姓也不一样吗?

  三是近年来影视作品渲染旧俗,在民间产生负面导向。本来,一段时间封建迷信势头有所改变,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敢大张旗鼓地搞迷信活动。可是,近年来,影视作品却普遍破了惯例,有的借演旧戏为名,复原旧时丧葬奢华的场面,披麻戴孝,扎制纸制随葬品,吹吹打打,场面倒是宏大,可负面影响也是宏大。在这股风的带动下,商家趁机推波助澜,成全了曾经被打击的阴阳先生,让他们在搞封建迷信中,腰包鼓了起来。于是,由现实逐渐发展到网上,网上兜售封建迷信用品的也十分红火。

  正因为上述几个原因,才酿成了今天封建迷信抬头且愈演愈烈的后果。由是观之,单靠说教,恐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即使一时有效,恐怕也不会长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体贴百姓的角度,帮助百姓算好经济账和精神账,用具体事例,说明厚葬既耗费精力,又浪费钱财。与其要厚葬面子,不如让厚养成为风气,让活人享受福气与快乐,逐渐变厚葬薄养为厚养薄葬。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倡导新风。同时,也需要媒体把握宣传口径,多报道新风的事例,少替商家贩卖迷信丧葬品作广告。(董宏达)

(责编:徐嵘)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