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分享
第77期“竹篮打水水不空” 永春漆篮的新生路
  •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 漆篮制作主要分成竹编和漆两大部分,图为老艺人给漆篮上色。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 永春龙水村漆篮历史文化展馆陈列的漆篮作品,龙水村有中国漆篮之乡美誉。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 如今,永春龙水村把漆篮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永春的漆篮却是“竹篮打水水不空”。 在永春,漆篮的制造已有500多年历史,已80岁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见证了这一技艺的传承发展。

近日,永春县首届工艺大师评选活动暨福建省(永春)“匠艺杯”工艺美术现场技能大赛落幕,来自仙夹镇的22名漆艺和竹编等参赛工匠获奖。此次大赛共产生8名金奖,该镇就占了4名。

盛满“深情厚意”漆篮受海外侨胞喜爱

永春漆篮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金镖。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永春漆篮可烫可摔可盛水,靠的是竹艺和漆艺。郭金镖介绍,从明正德年间开始,仙夹镇龙水一带的油漆匠,便开始尝试给传统产品竹编篮、盘等日用器具上漆,发现上过漆的竹器具不仅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而且还可耐酸、耐碱。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漆篮开始流传,并且经久不衰。

几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创新,开始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地装饰各种优美的金色图案。“永春漆篮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了它的价值,由此产生了一些同漆篮有关的民间习俗,并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郭金镖说。

据介绍,漆篮的四大习俗包括用于走亲访友、用于迎神祭祖、用于寿诞及用于结婚。古时候,人们没有塑料袋或者包装盒可用,在走亲访友时经常用纸张或者手提巾将礼品包好带。漆篮出现后,人们觉得十分方便和美观,因此就用它来包装礼品,并将之一起送给亲友。随着时代的发展,漆篮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时尚,也成为人们送礼盛放东西的必备品。

时至今日,永春漆篮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物件,在闽南人的民间祭祖、婚嫁喜庆、走亲访友等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此外,传统的漆篮一直是闽南地区结婚的必备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婚姻家庭的期待,彰显了独特的地域婚俗文化。在泉州,男方娶媳妇时通常会使用一担大盛篮(多层漆篮),内装满聘礼,再加上红扁担由专人挑至女方家,以此显示庄重和诚意。此外,女方嫁女儿时通常会使用一个勾篮(可挽在手臂上的漆篮),内装有鸡蛋、花生、面线等,在迎亲那天让女儿带到男方家 ,以表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漆篮的篮身和篮盖刚好有弯弯的弧度,再加上漆画比较考究,显得格外美观。

在永春,漆篮制作技艺流传至今达500多年。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这种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艺术风格的永春漆篮除了在闽南一带流行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很受欢迎。自18世纪起闽南人下南洋,也将使用漆篮的习俗带到居住地,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使用漆篮的习惯。现在,这些东南亚国家的闽南籍华侨华人回祖国,一般都会带些漆篮返回居住地,既延续着家乡传统习俗,也表达对故乡的眷念。郭金镖说:“因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那时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组织下,龙水一带上千人集体做漆篮,那场面真是壮观。”

放弃舒适生活 老艺人回村“拯救漆篮”

但这一市场也毕竟有限,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之后,漆篮的东南亚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虽然艺人们设计制作出直径六厘米、九厘米小巧玲珑型漆篮,改实用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收藏纪念品,把漆篮打进了旅游市场,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制作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高档次的漆线雕漆篮,但总体来看,漆篮制作产品单一,创新有限。市场的萎缩,自然极大地影响到从业者。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就业,由此许多农村的非遗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永春漆篮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局。随着人们对漆篮传统文化认同的不断消失及传承人逐渐减少,漆篮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了一定限制,导致漆篮手艺人的收入下降,最终影响了漆篮习俗的延续。

漆篮制作主要分成竹编和漆两大部分,图为手工艺人给漆篮上色。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在村里做漆篮的人是逐年下降,真正沉下心来在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年轻人,都往城里涌。”郭金镖说,一个普通的漆篮,批发价大概100元左右,刨去75元的竹篾、土漆等固定成本,每个漆篮纯利润在25元左右。而对于漆篮这种手工品,尽管劳动量并不大,但是由于精细度要求高,很费时,通常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两个。这样算下来,一个人一天只能赚50元左右,正是这种低报酬导致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年轻人纷纷远离这一行业,这让郭金镖特别忧心,在永春仙夹中学教书的他,一直对这个行业保持着高度关注。由于担心这个技艺失传了,2006年退休后,他放弃了在县城悠闲舒适的生活,回到龙水村“拯救漆篮”。“漆篮制作技艺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失传的话,愧对先祖。”擅长漆篮绘画的郭金镖说。

回到龙水村后,郭金镖创办并管理龙水漆篮工艺有限公司,开办学徒班,吸引年轻人从事漆篮制作、全面传承漆篮制作技艺。

此外,于2010年12月挂牌成立的永春漆篮龙水传习所,也在招收培养漆篮手工艺的接班。不管是郭姓还是外姓族人,只要愿意接触漆篮制作技艺的人员,特别是年青一代,都可以到传习所学习。

“在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对这种繁琐技艺,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钻研。要传承漆篮技艺,就要简化工艺搞创新,从漆篮技艺本身寻求突破,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于是我就倡导简化剖竹篾的技术。”郭金镖说,剖篾这个程序,耗费时间比较多,如果突破了就可以省时很多。

此外,因为当时龙水的漆篮,大多数是出口东南亚,主要通过广州和bet36体育备用网址:的两家贸易公司来销售。郭金镖认为,要争取做自营出口,将更多的利润锁定在制造这一环节。只要大家的收入才能上去了,就能吸引年轻人回村。

永春仙夹镇干部与龙水村漆篮艺人(右)交流制作工艺。据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漆篮。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事实上,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永春县相关部门也为该项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2013年建立永春漆篮文化展馆,成立大师工作室,并组织大师带徒授艺;将永春漆篮列入濒危艺种保护范围,对带徒授艺、抢救保护等进行补助……

复兴漆篮文化 从实用性转变为艺术性

正是郭金镖等永春漆篮工匠们的努力,永春的漆篮文化正在一步步做强、做大。

“得益于网络时代的沟通便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件闽南宝贝。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永春县龙水村,潜心研修漆篮制作技艺。”永春县仙夹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虽然现在已经脱离公司管理好多年,但郭金镖还是一直关注着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他认为,可以探索机械、模板化制作,比如磨砂这一工序就可以实现机器操作。此外,就是要走高端化的路线,完成漆篮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永春龙水村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陈列的漆篮作品,龙水村有“中国漆篮之乡”美誉。东南网记者 林杰 摄

“近年来,龙水漆篮工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与泉州师院等高校合作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研发漆篮高端新品,让传统漆篮更加时尚、大气,成为人们收藏的时尚工艺品。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开通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在永春县城、泉州新门街设立展示展销馆,在村中心区建设永春漆篮历史文化展馆、漆篮精品展销馆、竹编馆。”仙夹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在该村的漆篮精品展销馆里,可以看到饰有日沐松鹤、九龙腾跃、天女散花等图案的新花色漆篮;还有圆形、菱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独具匠心的漆篮作品。

因为漆篮工匠们的创新创作,永春漆篮制作不断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产品受到客户好评。仅2014年,参赛的永春漆篮作品获得了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始创产品金奖、中华老字号传统手工艺制作银奖等奖项。

现在,龙水村家家户户又与漆篮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事与漆篮产业相关的人员从20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产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从17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万元;从事漆篮产业的农户,每户每年均增收6000多元。

“近期,镇里还出台漆艺人才三年倍增计划,将在三年时间(2020-2023年)里,通过实施行业领头人培养、漆艺人才素质提升、漆艺产业人才集聚等三大工程,培养10名左右行业领头人,培育出一支技艺娴熟的漆艺、竹编相关人才队伍,为该镇竹胎漆器产业发展打造‘活力源’,促进传统漆艺文化传承。”对于漆篮的未来,永春县仙夹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东南网记者 潘贤利 林杰 实习生 洪冠睿)

近年来,龙水漆篮工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与泉州师院等高校合作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研发漆篮高端新品,让传统漆篮更加时尚、大气,成为人们收藏的时尚工艺品。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开通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在永春县城、泉州新门街设立展示展销馆,在村中心区建设永春漆篮历史文化展馆、漆篮精品展销馆、竹编馆。在该村的漆篮精品展销馆里,可以看到饰有日沐松鹤、九龙腾跃、天女散花等图案的新花色漆篮;还有圆形、菱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独具匠心的漆篮作品。

“在快节奏的时代,对这种繁琐技艺,年轻人无法静下心来钻研。要传承漆篮技艺,就要简化工艺搞创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郭金镖

记者 潘贤利
记者 林杰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